4月17日,李克強總理前往國家開發銀行、中國工商銀行考察,并在工商銀行主持召開座談會。兩天后的4月19日,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普降銀行準備金率,并在此基礎上實施定向降準。
兩條重磅新聞之間有何聯系?不妨從總理的座談會講話和央行的降準決定中一探究竟。
金融和實體經濟應該互為依托、相互、相輔相成
李克強總理在4月17日的座談會上告誡參會的金融機構負責人和南京合力叉車,實體經濟是肌體,金融是血液,光有肌體,沒有血液,經濟活不了。金融和實體經濟應該互為依托、相互、相輔相成。
總理說:“當前,實體經濟面臨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,新的業態、新的產業在興起,但傳統作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引擎依然很重要。中國正進入一個‘銜接期’,能不能銜接好,金融系統的作用非常重要。”
兩天后,中國人民銀行作出決定,自2015年4月20日起下調各類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。有媒體評價稱,本次降準超出市場預期的力度,體現出“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決心”。
破解“融資難”、“融資貴”問題,金融系統處在關鍵崗位,任務艱巨,責無旁貸
17日的考察中,總理關心的一大重點問題是實體經濟尤其是小微企業“融資難”、“融資貴”。
李克強說,“融資難”、“融資貴”的問題喊了很多年了,近幾年呼聲尤甚。剛才考察商業銀行看,貸款利率普遍在6%以上。然而多方面調查的數據表明,企業利潤目前平均只有5%,扣除財務費用之后不就成負增長了嗎?
“實體經濟垮了,金融怎么支撐?企業融資成本下不來,將會嚴重影響就業、創業。金融企業后也會受到沖擊。”南京合力叉車說,“宏觀政策下一步會想辦法,銀行本身也要想辦法。你們處在關鍵崗位,任務艱巨,責無旁貸!”
而央行兩天后的“降準”決定,也進一步強化了“定向降準”的方式,對支持“三農”和小微企業發展的金融機構予以特殊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