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張老照片見證了中國叉車的制造史,中國早使用的叉車,源于二次世界大戰后的一九四七年,當時國民政府幾經周折,購買了幾臺由美國軍隊退役的,初用于搬運軍用物資的叉車。
新中國成立后百業待興,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,當時國內幾個大的港口僅從前蘇聯購買了極少量老式叉車,而國民經濟各部門急切需要提高裝卸機械化水平,改變那種原始落后的人抬肩扛的裝卸作業狀況。
于是,國務院工業主管部門的決策者們,將研制生產中國自制叉車的重任交給了始建于一九四六年,曾在解放戰爭中擔負軍械修理,在解放初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屢建功績,有一定技術基礎和制造能力的現大連叉車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——大連機械一廠。
經過艱苦不懈努力,終于在一九五八年的仲秋之際,命名為W-5型“衛星號”的中國臺5噸內燃叉車,在大連叉車廠誕生。
隨后,與一九五九年十月一日,慶祝建國十周年,大連產的中國臺5噸內燃叉車作為中國機械工業的新產品,隨國慶游行隊伍通過天安門廣場,向國慶十周年獻禮,向黨和國家報捷。
中國臺5噸內燃叉車的誕生,在中國叉車制造史這張白紙上畫下了重重的一筆。